中国经济新闻网报道: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一般5年召开一次,至今已召开4次,分别是在1997年11月17日至19日,2002年的2月5日至7日,2007年1月19日至20日,2012年1月6日至7日召开。每次均对中国下一步一系列重大的金融改革政策和方向“定调”,并都推出金融改革及相应的机构改革等重大举措。按常理,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应该在2017年年初召开,但目前传言会在今年年中召开,这其中肯定有其内在原因。对比第一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的召开背景,时逢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中国金融体系亟待变革,当时是决定央行自身管理体制变革的大手术,并成立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以处理从国有四大行剥离的不良资产。以此来看,会议的提前一般是有非常紧迫的外在环境。
此次提前亦是如此。一是,2015年6月开始的股灾打乱了整个金融监管体系的节奏,也凸显了金融监管在协调上的弊端,特别是股灾发生之初,金融监管部门缺乏统一的响应协调机制,而导致单兵作战,贻误了最佳的“救市”机会,使得后来的证金、汇金在市场中颇为被动;二是,民间金融与金融自由化在近两年野蛮生长,在股灾后曝出了许多雷区,P2P倒闭、卷款潜逃等事件层出不穷,暴露了金融监管的盲区和弊端,金融监管态势极为紧迫。这些都需要有一个统一的金融监管协调部门来统领相关部署与工作。
在股灾一周年的时点,召开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反思金融监管工作的得失,进行开创性的改革就显得尤为紧要。
连日来,央行行长周小川缺席两次重大会议(中美对话和陆家嘴论坛),引发各界种种猜想。而优品财富研究认为,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将提前召开,其悬念重重,谁来执掌超级央行才是最大的悬念。
证监会主席刘士余的上任,优品财富研究员就曾解读为是金融监管趋严的体现,后来注册制被无限期推迟,以及战略新兴板的搁置等都体现了金融监管趋严的思路。
5月9日权威人士明确中国经济“L型”运行,不能也没必要用加杠杆的办法硬推经济增长之后,“一行三会”不约而同地收紧了监管的尺度。一场收缩杠杆,引导资金“脱虚向实”的监管风暴,已经强势来袭。
在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前,“一行三会”纷纷收紧监管,媒体称最严金融监管风暴已经到来。可以预期的是,从严监管将是主旋律。
有消息表明,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将推出新的监管机构改革计划,目前暂定效仿英国的“超级央行”模式。具体设置是:央行上升为副国级部门,由央行下设一个金融管理局,负责外管局和证监会、保监会、银监会(统称“三会”)的协调监管;同时下设综合监管委员会,该委员会独立于央行其他部门,直接对“三会”进行监管,“三会”则降为副部级单位。
结合目前周小川缺席多项重大活动来看,中国金融监管机构可能正在酝酿重大变革,但是,如果央行升级为副国级部门,而周小川因年龄退休的话,谁来接替这个副国级职位呢?如果从部级干部中提拔是不是不符合官员晋升规则?优品财富研究员徐志丹说:“谁来执掌中国央行给我们留下了很大的悬念!”
在权威人士暗示未来货币不再大幅放水之后,央行表示,将为结构性改革营造中性适度货币金融环境,下一步将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
5月初,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联合发布《关于加强票据业务监管促进票据市场健康发展的通知》,要求银行于2016年6月30日前,全系统开展票据业务风险排查。
5月中旬,中国银监会向部分城市商业银行进行窗口指导,要求其停止新发分级型理财产品。
5月20日,证监会表示,对基金专户子公司的风险排查,发现少数基金专户子公司偏离本业,大量开展“通道业务”,盲目拓展高风险业务。此后,证监会叫停上市公司跨界定增的消息传出。后来对并购重组的从严管理办法出台。
6月1日的消息则是包括上海、广东等多地监管部门近日要求辖内银行自查新兴表外业务和表内资产表外化等风险。
新闻热点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