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库存旺需求周期股狂欢背后仍存隐忧
经历了因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全球经济震荡,2020年下半年以来,国内大宗商品价格稳步复苏,经济发展慢慢进入“后疫情时代”。
伴随国内外需求恢复的节奏,近期包括黑色、有色、化工在内的众多商品价格纷纷创出阶段甚至历史高点,期市飘红、股市共振,市场关于“周期复兴”的言论甚嚣尘上。
旺季已过
加工企业依然赶工忙
时至年末,北方地区风雪已至。虽然众多行业都已走出了金九银十的传统旺季,但今冬的生产景象却异常火热。
“近几个月来,我们的生产线一直在满负荷运转,订单不是问题,产能才是我们的瓶颈。”虽是冬日,但鸿路钢构(002541)涡阳基地里火花四溅,机器轰鸣,车间里丝毫感受不到寒意。公司相关负责人对前来探访的司记者表示,“现在生产线是两班倒,遇到了赶工期,加班到凌晨都是有的。”
同样的情境,在同处安徽的富煌钢构(002743)生产车间一并上演。“一般来说,传统建筑业旺季在二、三季度,但是今年进入四季度了,订单依然旺盛。工人中午都在加班加点,为了节省时间,吃饭全部在车间搞定。”富煌钢构内部人士对司记者表示。
11月份以来,国内钢价上涨速度如同坐了火箭。多数钢材产品价格涨幅在200-400元/吨不等,其中,螺纹钢、板材、结构钢涨幅均居前列。然而采访中,以钢材为主要原料的钢构企业多表示,目前公司所有精力都在生产上,并没有明显感受到成本上涨的压力。“我们的产品定价采用‘原材料+加工费’模式,且客户会支付一定比例的定金,钢材价格上涨的同时,我们产出的钢结构成品价格也会同步上浮。同时我们还会用客户支付的定金及时采购锁定原材料成本,可以适当将钢材价格波动风险转嫁给下游。”鸿路钢构上述负责人解释称。
钢结构企业不惧钢价上涨,除产品定价机制因素外,更大的信心来源于产品需求的火爆。“不仅是我们这些大厂,就连一些小型钢构厂的订单都排不过来。目前我们的制造类订单一直非常充足,不时还会出现因任务紧,推掉一些订单的情形。有些客户为了能排上单,甚至会主动提出加价。”
由于利润太薄,近年来,钢结构企业扩产愿望并不强烈,“新进者”也越来越少,而下游的需求却相当旺盛,导致供需矛盾日益突出。鸿路钢构上述负责人告诉司记者:“目前钢结构行业竞争格局依旧比较分散,谁都不会带头贸然涨加工费。不过在供需矛盾刺激下,随着头部企业的市占率和品牌知名度上来,我们预计涨价会提前到来。”
同样是赚取加工费,但从事铝加工业务的卢宁(化名)对于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判断并不乐观。他坦言,今年下半年电解铝价格一路飙涨,企业作为直接下游,采购原材料通常需要现货现款。随着原材料价格上涨,采购同样的原料意味着要支付更多的货款,但在销售环节,一般是先货后款,客户支付定金的情况不多,这也就意味着整个生产环节需要自己先行垫付资金。作为民营企业,公司的资金本来就紧张,多数情况下会贷款提货,材料价格上涨对公司的资金周转能力提出了更多挑战,也在无形中增加了财务费用。铝加工是个微利行业,如果回款出现问题,赚的钱还不够银行利息。
产业链启动
价格传导机制
今年下半年以来,国内大宗商品市场逐步走出年初低谷,多数商品价格不仅弥补前期跌幅,更进一步攀上历史高点。
面对上游商品涨价潮,中下游企业也各有应对,产业链价格传导机制已经启动。今年以来,铁矿石价格屡创新高,焦炭价格也已落地第七轮涨价,对钢厂成本出现直接影响。谈及成本问题,马钢股份(600808)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铁矿石价格的上涨对钢铁企业的影响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可能会对公司采购成本形成一定压力,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矿石的价格也会对钢价形成一定的支撑。“原材料多为周期性产品,价格的上涨和下跌其实很常见,成熟的企业一般都会有自己的一套应对涨价的预案,不太可能出现一下子堆积到产业链某个环节,形成爆发式的影响。”华东地区某金属加工类企业人士告诉司记者,由于公司具备规模化采购优势,在成本端拥有一定的议价能力,同时通过合理的生产基地布局,降低物资周转成本,以应对原材料价格的上浮。
新闻热点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