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社会 > 正文

眺望中国西部生态与社会变迁

文章来源:
字体:
发布时间:2020-07-06 11:05:43

眺望中国西部生态与社会变迁


  “这四年,变化可大了,各方面都上了新台阶!”宁夏吴忠市盐池县冯记沟乡党委书记赵军介绍黎明村新变化时,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神采。


  黎明村所在的盐池县,地域辽阔,有大片草场,过去被称为半农半牧区。现在,这里不再有牧业,所以很少有人再这样说了。


  有草场,怎么会没有牧业呢?原来,二三十年前,盐池县及宁夏其他地区曾经饱受过度放牧和滥采乱挖之害,脆弱的草场早已无力承载过多的羊群。2002年8月,自治区决定自2003年5月起在全境禁牧,盐池县则把禁牧的时间提前到当年的11月。羊倌放下了牧羊鞭,放牧业就此淡出历史舞台。“畜”与“牧”不再“形影不离”,自毁家园的悲剧也就收场了。


  不再有“牧”,并不意味着不再有“畜”。对于盐池县来说,如果没有养殖业,就等于放弃了自己的传统优势。


  舍饲养殖,让羊只摆脱野外觅食之苦,可以悠闲自在地在羊舍内享用“嗟来之食”。这既保住了当地的传统优势,又可以让草场休养生息,可谓一举两得。舍饲取代放牧,是生态倒逼的结果,也是一次生产方式的革命。现在,盐池县全年养羊已达到330万只,远远超过了禁牧前的68万只,如此超越历史的养殖规模,却没有对草场构成破坏。


  延续千年的畜牧业退出了历史舞台,人们却没有悲哀。“草畜产业”取代了“畜牧业”,也成为冯记沟乡干部和黎明村村民的“热门词”。禁牧前,养羊户几乎全靠放牧,基本不备草料,家家都想多养,好像谁少养了谁吃亏,无节制地放养对生态构成严重的破坏;禁牧后,舍饲养殖,不备草料就不养羊,养多养少不再随意,理性取代了盲目。


  “投资700万元、年产4万吨的饲料厂,就在黎明村附近,已经建成并投产了。”这是马儿庄村党支部书记冯立珍告诉我们的喜讯。


  过去,当地的柠条、花棒、苦豆子和农田里的玉米秸秆,基本都废弃了,不但没有经济效益,反而成了负担。饲料厂不仅壮大了集体经济,而且提升了养殖业的社会化程度,专业分工让一家一户腾出精力,养更多的羊。饲料厂能辐射到的地方,养羊的家庭和养羊的数量都有增加。


  让人感到新奇的是,这个建在村里的饲料加工厂,居然很有科技含量,各种规格的产品都是按照养殖的需要生产的,不仅都有专用配方,而且都有特定“消费对象”,不同生长阶段羊只可以吃到不同的饲料。有的饲料,除了添加玉米外,还添加了黄芪、甘草、苜蓿、百草、苦豆子等中草药和当地其他特产,确保各种营养的充分吸收外,保持了羊肉的优良品性和鲜美口味。


2.集约化养殖已成大趋势


  饲料加工厂的科技含量高,不仅促进了当地畜牧业的发展,而且提升了村民科学养羊的意识。因不规范、不科学养殖而导致养殖业遭受重创的悲剧再未上演。


  黎明村人至今记得2014年在全国多地暴发的“小反刍疫情”,那次疫情对当地的养殖业构成了毁灭性的打击,羊肉、羊皮、基础母羊的价格都一落千丈。其中,羊肉最低时跌到了每公斤30元左右。为了防止疫情扩散,村民们忍痛焚烧、填埋了即将出栏的羊只,全县的养殖业也一度跌到谷底。


  但是,因为有政府的扶持,养殖户借养殖致富的信心不降反升。


  养殖户也逐步看清了养殖业的趋势:只有集约化养殖,才能形成养殖规模、抵御养殖风险,进而实现效益最大化。现在,盐池县的养殖业正从一家一户养殖向集约化方向发展,只有几十户人家的黎明村,组建了两家养殖合作社,成为名副其实的养羊大村。而在马儿庄,养殖合作社则有5个,羊只年饲养量超过了6万只。


  盐池滩羊因肉质鲜美、不膻不腥、品质独特而扬名天下,屡屡被摆上国际会议的餐桌。在银川,专门以销售、加工盐池滩羊肉为招牌的店铺、摊点、饭店,如雨后春笋,比比皆是。盐池滩羊的价格从几年前每公斤30元左右攀升到60元以上,市场上也发现了假冒的盐池滩羊。有关部门正考虑“打假”、维护盐池滩羊的信誉。


  借助养殖业及其他产业,马儿庄的村集体收入逐年增加,2019年达到50万元,全村人均收入达到1.36万元,包括黎明村在内的15个建档立卡贫困户都提前脱了贫。


3.种植业告别传统耕作方式


  同科技在饲料加工、羊只养殖、品牌打造、销售经营环节中彰显威力一样,黎明村的种植业也闪耀着科技的光辉。


  十多年前,黄河水引到了黎明村,祖祖辈辈靠天吃饭、饱受干旱之苦的农民终于有了水浇地。但是,田多水少的矛盾依然突出,因无水灌溉大片土地被撂荒。如今,这个困扰村民多年的难题得到破解:在马儿庄村,所有平整的土地都铺设了密如蛛网的黑色管线——滴灌技术,成功地解决了地多水少的矛盾,节省下来的水,则扩大了灌溉面积。


  据冯立珍介绍,滴灌技术已被使用到全村7600亩农田中。过去,无论怎样节省,每亩玉米也要五六百方水。现在,玉米生长期间滴灌11次,总共才用200方水。用水少了,产量却增加了。去年粮食单产破纪录达到850公斤,今年,他们将向“吨粮田”冲刺。这对过去常常连种子都难以收回的农民来说,是不敢想的事。


  由旱地改为水浇地,是农业生产的一次飞跃;由大水漫灌改为精准滴灌,则是增产增收的更大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