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是人民群众的安全网,具有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功能。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社会保障发展,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就。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要求。当前,急需从我国实际出发,明确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目标与方向,探索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途径。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重要成就
经过多年持续改革发展,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取得了显著成效,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基本形成,覆盖面不断扩大,保障水平不断提高,为保障城乡居民基本生活、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
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基本形成。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国家着手全面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医疗保险制度,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积极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经过不懈努力,我国实现了从单位保障到社会保障,从企业单方责任到国家、单位和个人三方共担责任的重大转变,建成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
社会保障覆盖面持续扩展。20世纪90年代后期,国家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保险制度,逐步将非公有制经济部门的工薪劳动者纳入职工社会保险制度的保障范围。进入21世纪之后,国家逐步为农民建立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养老金、最低生活保障、医疗救助、危旧房改造等制度。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快推进建设统一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和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使得社会保障对象从工薪劳动者扩展到全体国民。
社会保障项目不断增加。在社会救助方面,建立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医疗救助、教育救助等专项救助制度,完善了灾害救助制度和特困人员救助制度,形成了一套新型社会救助制度体系。在社会保险方面,逐步把农民工纳入失业保险的保障范围,把农民的生育医疗费用纳入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近年来若干地区又在探索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在社会福利方面,普遍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养老服务制度,以及多项老年优惠补贴政策、残疾人生活与护理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托养制度。
社会保障待遇水平不断提高。随着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各级财政投入不断增加,各类社会保险待遇水平不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连年上调,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待遇不断提高。国家投入社会救助的财力不断增长,低保标准逐年提高。社会保障待遇水平的稳步提高,保障了广大职工和城乡居民的基本生活,让人民群众共享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
明确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目标与方向
社会保障承担着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大职责。我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的最终目标,是要建成覆盖全民的高质量的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为此,需要从我国实际出发,进一步明确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基本方向。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社会保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构成部分,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政策工具。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保障人民根本权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要确保全体人民社会保障基本权利的实现。当务之急,要努力实现社会保障全覆盖,通过加大政策激励和引导,重点解决小微企业和个体劳动者参保问题和流动就业农民工参保问题,促进尚未参加社会保障的农民工、灵活就业人员、城乡居民依法参保,最终使所有人纳入社会保障的安全网之内。
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目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总体上仍呈现城乡二元分割格局,社会保障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社会保障城乡统筹发展正是基于城乡发展差距的现实所提出的。在新时代,在全国范围内加快推进社会保障城乡统筹发展,就要基于社会经济发展内在需要,通过制度调整和体制改革,逐步消除制约社会保障城乡协调发展的制度性和体制性障碍,打破社会保障城乡分割的壁垒,改变长期形成的社会保障城乡二元结构,对城乡社会保障基本制度、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进行统一筹划,不断缩小城乡社会保障发展差距,逐步实现社会保障城乡一体化发展,以最大限度地保证城乡居民社会保障基本权利得以公平实现。
新闻热点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