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大咖齐聚把脉湾区影视发展
11月29日,由中国电影家协会、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指导,广东省文联、广东广播电视台、珠江电影集团联合主办,广东省电视艺术家协会、广东省电影家协会共同承办的“新时代影视剧发展前沿论坛”在广州举行。
本次论坛以“新时代影视剧发展研究”为主题,设立“新中国成立70年来粤港澳影视剧发展脉络研究”“影视剧与文化创意产业协调发展研究”等12个分议题。论坛特别邀请了国内影视制作、研究、评论等领域近20位知名专家学者和近200名业内人士参与,共同回顾广东影视艺术发展路径,探究新时代粤港澳大湾区影视剧发展前景。
行业现状?
持续发力主旋律和商业片市场
粤港澳三地深厚的人文底蕴孕育了一大批影视佳作与创作人才。新中国成立之初,电影人郑正秋、蔡楚生、郑君里、阮玲玉享誉海内外,影片《南海潮》《七十二家房客》《大浪淘沙》确立了岭南电影在全国影坛上的地位,形成了岭南电影独特的风格。改革开放后,广东本土影视剧崛起,《雅马哈鱼档》《海外赤子》等一批叫好又叫座的影视精品席卷全国。
“近年来,广东影视界紧扣时代脉搏,不断聚焦新兴市场和垂直领域,在主旋律和商业片市场持续发力,同样取得了亮眼的成绩。”省文联副主席、广东广播电视台台长蔡伏青介绍,广东电视剧产量连续几年排名全国第四,广东具备拍摄影视剧资质的公司达1300余家。《外来媳妇本地郎》《七十二家房客》等粤产剧长盛不衰,更是陪伴了一代人的成长。
作为电影票房连续17年蝉联全国榜首的电影大省,广东电影创作的生产势头同样备受瞩目。省文联副主席、省电影家协会主席、珠江电影集团党委书记王垂林介绍,就在不久前举行的第32届中国电影金鸡奖评选中,广东出品的《白蛇传·情》等5部不同类型的影片获得了9项金鸡奖提名。
省文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王晓表示,本次论坛通过对广东影视剧发展状况进行梳理,重点探讨影视作品如何在市场竞争中更好地弘扬正能量、更好地提高质量、更好地走出去等关键性问题,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影视艺术迈向新高峰。
精品创作?
选题构思植根湾区历史人文
“如何应对时代发展带来的新挑战?如何挖掘运用优势资源,使人才、技术、资金以及市场得到更大发展?”省文联副主席、省电视家协会主席张惠建抛出的问题引起了专家们的思考。
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编剧委员会主任王海平认为,做好粤港澳大湾区影视选题规划尤为关键,“在影视内容的选择上,要深刻表现港澳同胞与广东之间血肉相连的情感和心灵史,表现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趋势和奋斗史。”他举例,如结合“一带一路”中外交流史,挖掘粤港澳港口发展故事等。
王海平建议,粤港澳三地可以在影视内容生产上集思广益,制定影视发展五年规划,确定10个重大选题,组织力量创作和制作。争取用三到五年时间拍摄出立意高远、取材独特、具有艺术感染力和影响力的作品。
具体到内容呈现上,如何深挖历史与现实,呈现大湾区特有人文风貌?11月29日晚,在央视首播、献礼澳门回归20周年的电视剧《澳门人家》,为创作者提供了一个生动的样本。该剧的创作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北师大国际写作中心副主任梁振华介绍,《澳门人家》构思之初就确立了人文化与通俗化的创作主旨,力求扎根澳门人文沃土,挖掘地域风情与本土趣味。剧中选取了“杏仁饼”作为行业背景,以极具澳门本土特色的建筑“梁家大屋”作为核心叙事线索。
振兴产业?
设专项基金扶持青年电影人
不少专家均提到,在影视产业发展上,粤港澳三地各有优势——广东有着深厚的人文资源,香港在影视创作方面有成熟的产业基础和人才储备,而澳门有着资本、政策等优势。
如何盘活三地的资源,形成优势互补?北京电影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副会长姚国强抛出了多条策略:优化粤港澳大湾区电影产品的评奖制度,改革粤港澳大湾区电影艺术基金的资助方式;不断进行粤港澳大湾区的电影新技术开发,大量应用5G、VR等新媒体高精尖技术。
产业发展需要资金、政策支持,更需要人才支撑。中央戏剧学院教授路海波看到了粤港澳大湾区在影视创作人才培养上的短板。他指出,北京和上海拥有像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上海戏剧学院等优秀的专业戏剧影视演艺院校。但放眼整个粤港澳大湾区,目前还没有一所能够把整个大湾区适龄优质戏剧影视类生源覆盖在内的戏剧影视院校。
他建议,除了在广东成立一所粤港澳大湾区电影学院,可考虑设立粤港澳大湾区电影发展专项扶持基金,扶持粤港澳大湾区青年电影人。“积几代人之功,将来必能出现一大批优秀影视人才,拍出更多符合中华文化主流价值观的影视产品。”路海波说。
新闻热点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