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国际新闻 > 正文

助力人民币国际化踏上更高台阶

文章来源:
字体:
发布时间:2020-07-17 16:00:24

助力人民币国际化踏上更高台阶


  到今年7月3日,“债券通”已成功运行了三周年。这种将境内与境外债券市场基础设施有效连接在一起,充分利用不同市场体系的交易、托管及结算安排,为投资者跨境买卖债券提供最大便利的做法,受到市场欢迎,取得了预期效果,成为金融市场互联互通的成功案例。


  一、“债券通”运行的效果



  “债券通”是内地金融业主动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内地不断加快债券市场开放力度,打通海外投资者进入境内债券市场的途径,并提供更多便利化措施。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允许符合条件的境外机构直接申请入市并通过境内机构代理买卖人民币债券;二是建立“债券通”机制,允许境外机构通过香港金管局的债务工具中央结算系统(CMU),在境外买卖境内债券。两种投资模式各具特点、各有所长,又相互补充。


  到今年6月底,有来自33个国家和地区的2,012家机构投资者在“债券通”备案,包括全球前100大资产管理公司中的72家。从2017年7月至今,“债券通”累计成交6万亿元(人民币下同)。


债券通

来源:中国银行香港研究院、CEIC

  三年来,“债券通”交易日趋活跃,而境外机构通过“债券通”增持人民币债券的占比也不断上升。


  从机构数量看,2017年有459家境外机构进入境内银行间债券市场,其中通过“债券通”入市有249家,占全部新入市一半以上;2018年, “债券通”入市有256家,占比升至八成;2019年及今年上半年又各有1,096家及550家入市。到2019年底,境内债券市场共有2,608家境外参与者,其中通过“债券通”进入的有1,601家,占了六成以上。


  从交易金额看,2017年“债券通”日均交易20至30亿元;2018年“债券通”交易量达1.03万亿元,占全部境外机构债券交易量的28%;2019年,“债券通”交易量增至2.6万亿元,占比进一步升至49%;今年上半年“债券通”交易金额2.33万元,日均199亿元。其中,5月份交易4,682亿元,日均260亿元,创下历史新高。


  二、“债券通”机制的特点


  两种境外投资者投资境内人民币债券的模式设计理念不同,操作方式不同,监管手法不同,投资成本也有差异,但总体上各自优点及好处都很突出,投资者可根据自身条件、市场变化及投资策略进行选择。


  直接入市的好处是境外机构置身于境内市场,投资主动,产品选择也较多,因此,有实力的投资者较愿意选择。按规定,境外机构通过境内代理人(商业银行)完成备案、开户、交易,在委托商业银行的同时也就获得了对方全方位的服务。因境内债券投资以持有到期为主,二级市场流动性不高,直接入市更容易从委托方获得所需债券。同时,将触角伸入境内,对境内政策及市场有更多了解,也便于境外机构作出敏捷反应。


  “债券通”则更多从投资者操作便利性角度去设计运行框架。根据“债券通”管理办法,相关交易结算遵循交易结算发生地的监管规定及业务规则,对于熟悉境外市场的投资者来说,无疑提供了最大便利,亦没有增加额外成本,投资兴趣必然上升。


  “债券通”连接境内外债券交易的关键环节是托管结算机制——境外托管机构(CMU)在境内托管机构(中债登及上清所)开立名义持有人帐户,用于记载名义持有的全部债券余额。境外投资者在境外电子交易平台发送交易指令,在与境内电子交易平台达成交易后,由境内外托管机构合作,协助客户完成债券过户、交割、结算及托管,在整个过程中,境外投资者并未涉足境内交易环节,感觉上如同在境外交易,与买卖其他境外债券没有什么差别。这种名义持有的债券投资方式又叫多级托管机制,是境外债券市场通行交易规则,相对而言,管理较宽松,准入门坎较低,操作流程也较灵便。此外,境外法律体系对处理债券交易纠纷有成熟安排,有效地保护了投资者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