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三角共建國際貿易“單一窗口”
2020年度長三角地區主要領導座談會上,長三角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合作共建項目簽約。作為“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重大合作事項”之一,這一成果引發各界高度關注。
為加快這一合作共建協議在江蘇落地推進,江蘇省商務廳專程赴省電子口岸公司調研推動,由相關方面制定完善的“單一窗口”建設任務書和路線圖有望近期出爐。
“推進長三角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合作共建,是貫徹落實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戰略的重要內容,更是應對當前嚴峻復雜的國際貿易形勢,優化口岸營商環境、促進貿易便利化的重要舉措。”省商務廳廳長趙建軍表示,省商務廳將充分發揮特色項目優勢,以合作共贏為核心,以市場主體需求為導向,務實推動長三角“單一窗口”合作共建落地落實,展現江蘇作為,做出更大貢獻。
作為外貿大省、開放大省,江蘇的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建設起步早、發展快,建設成果位居全國前列。全省開展試點的“單一窗口”項目數量全國領先,減免稅業務、原產地証申領、船舶轉港數據復用等一批系統試點后向全國推廣。數據顯示,全省貨物、運輸工具、艙單申報等主要業務應用率長期保持100%,稅費支付、企業資質業務量全國第一,報關業務量全國第二,原產地証業務量全國第三。
據統計,截至2020年6月15日,通過中國(江蘇)國際貿易“單一窗口”累計處理進出口貨物申報1385.1萬單,包括船舶在內的運輸工具申報100萬單。
“目前,中國(江蘇)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已與20個口岸管理部門實現了對接,接入部門數量全國領先,功能涵蓋企業資質、許可証件、原產地、貨物申報等14大類,基本覆蓋國際貿易各鏈條。” 省電子口岸公司是我省“單一窗口”建設的主要“操盤手”,公司董事長李堅說,全省共有37884家企業在“單一窗口”注冊並使用相關服務功能,企業可在“單一窗口”上“一站式”完成外貿相關申領、申報業務操作,實現了“數據多跑路,企業少跑腿”。
船舶運輸是國際貿易的重要一環。在“單一窗口”建設前,一艘外籍船舶進港,船代企業要先向海事部門提出申請,再將海事的審批結果分別提交海關、檢驗檢疫、邊防等監管單位,完成一次船舶進出港申報需要往返約300公裡。現在,企業在“單一窗口”平台可以完成向海關(包括檢驗檢疫)、海事、邊防幾家查驗單位一次錄入、分別申報,查驗單位在系統平台實現信息共享。船舶進出港申報時間由每艘次24小時縮短至2小時左右,減少船舶滯港時間近3小時,通關效率大幅提升。
我省的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建設,已經形成自身特色。省商務廳副廳長姜昕介紹,省電子口岸與相關銀行的系統深度對接領先全國,可為長三角其他省市提供借鑒“藍本”﹔在國內率先開展自貿試驗區口岸金融信息綜合服務試點,首次實現與外匯管理信息的對接,在蘇州自貿片區落地試點,成熟后逐步推廣到其他片區。此外,省電子口岸利用雲技術為省內有需求的市縣建設了雲平台,既節約了資源又實現了信息互聯互通,既保証了公共項目的統一性又激發了基層根據企業需求開拓個性化項目的積極性。
互聯互通,改革紅利普惠企業
三省一市地理相近、人緣相親。擁有開放口岸46個,早有數據共享和互聯互通訴求。
2019年,我省國際航行船舶進出口岸近5萬艘次,其中長三角兩省一市間的轉港業務佔比近30%,我省港口與上海洋山港、浙江寧波舟山港的轉港業務佔比接近10%。而在開展戰略合作、共建“單一窗口”前,國際航行船舶每到一個口岸,船舶代理都要申報通關,存在大量信息重復填報現象。
省商務廳陸路空港口岸處處長強培說,為提高企業申報效率,依托長三角區域內的“單一窗口”申報數據共享,我省與兄弟省市協調一致,同步對國際貿易“單一窗口”進行了優化升級改造,通過船舶運營方授權的方式,賦予相應下一港代理企業直接調取復用上一港申報數據的權限,實現國內轉港數據的共享復用。船舶申報需要錄入的337項數據中已有301項都可以被復用,有效節省了企業申報時間和成本。
新闻热点
新闻爆料